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反芻(8) 古早歷史遺跡組成的新國家 約旦

DSC_0385

沙漠是通常典型中東想像,阿拉伯人與駱駝商隊,這樣的景色就代表了中東…..了嗎?

自己也曾經抱著這樣的想像,然後推敲尋思著,伊斯蘭這散布世界的文明,一千零一夜的金碧輝煌印象,能夠從這些沙子之中開花結果嗎? 原來在中東地區的確是不少沙漠,然而在乾旱當中卻有許多的綠洲,想像整個台灣只有市等級的行政區外頭就是黃塵滾滾的沙漠,或一望無際的乾渴,但市區裏頭依然風風火火,有城市有電力瓦斯自來水,大概就差不多這種感覺。

照片是與妻子在Wadi Rum 的沙漠禮,兩人背了一湖水兩本書以及三明治,搖搖晃晃地蹣跚著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走出上個小時,回望沙漠中的住宿處已經隱入山丘或沙漠的曲線當中。把外套鋪在地上充當地墊,坐下來趁著日光,在微風吹拂之際閱讀兩本書,好個神鵰俠侶的寫意生活。

這是沙漠,沙漠裡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的沙漠。在近代才開始城市化,讓我想起在伊朗西南部Yasuj 的主要語言並非伊朗的主要語言Farsi,他們就是近代幾十年前才開始都市化,著在房子禮而不再游牧的民族。

而遊牧民族似乎總帶著幾分彪悍之氣,在伊朗 Shiraz Perspolis 附近借住當地友人家裡,晚上友人的兒子騎著摩托車跟他一種朋友出遊;不知道該算在伊朗遊牧民族的風氣,還是年輕人的年輕氣盛,摩托車上談笑風生,像是在馬上鬆開韁繩一般任摩托車隨著慣性前進;在撞成一堆之前輕輕一推龍頭回到安全的狀態。到一個裝修中的聖人墓清真寺(Shrine)外頭年輕人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的對我充滿好奇,但是沒有一個話題能夠展開…想像十個人不斷打斷彼此的話語….

倒是在鄰近的 Petra 跟貝都因婦人有些對話。在路線上擺了一些看似古物的商品,稍微閒聊之下問起貝都因習俗是否允許多妻?

那婦人說:

我老公娶了四個老婆,我是第一個老婆,二老婆本來是她的好朋友可是現在是同一個丈夫的關係,那時候他很傷心天天在哭。

後來又有三老婆(指)跟四老婆(指),可是老公現在都去四老婆那邊,所以其他三個老婆覺得四老婆是狐狸精(依稀記得意思是這樣)….

說著說著四老婆經過,感覺這四位"姊妹"之中彷彿可以感受出一種隔閡感的人際張力…

話說這個 Petra 是西元前的古老文明,在一個經貿路線上所以發達,但是經貿路線被取代之後就跟著衰落了。但是當地人還是挺會做生意的,或者該說很努力做生意,或許是就風景區而言的生存之道?

有個小男孩湊過來推銷明信片,我們表示沒興趣之後,他彷彿給自己下台階似的喃喃說道:"Okay, Mayber later, Later…" 半小時後再次遇見,再次推銷,再次表示沒興趣,小男孩有點受傷的抱怨起來:"You promised, later, now is later~~~" 

另一個更高明的小男孩,遞給我們明信片: "It is free, take it!"  小男孩這麼說。然後小男孩要求合照,接著問我們可以捐錢給他嗎? 像是一個無法拒絕的Offer….

但比較可愛的是,路上經過一些貝都因的孩子,直接伸手問我們要 Money? 但我們只有香蕉餅乾,他們拿了香蕉餅乾開開心心的走了。

比較難過的是,山谷裡有個小女孩似乎在等著觀光客,努力指引,努力幫忙,然後”Tips! Tips!” 的要求者,我有點心軟,也有點無奈,這像是某種情緒勒索阿…..

****

在伊朗,總統是民選的,但是任命總統的最高領袖,是宗教專家團們選出來的。街頭巷尾會有當今領袖與總統的照片,也許在加上一個1989年的開國教士霍梅尼的照片。

在土耳其是民選總理.厄,總統。(2017 年起變成總統了。),街頭巷尾是開國總統跟當代總理的照片。

在黎巴嫩,也是用選舉的方式,選總統,選議會,然後兩者協調成立內閣;街頭都是競選的照片。

在約旦,就王室繼承的方式囉,只有在阿曼有看到國王的大型肖像,然而紀念品店喜歡賣國王照片的明信片。

在黎巴嫩跟約旦,感覺整體生活比伊朗土耳其低了一截,也許是因為鄰近敘利亞以及巴勒斯坦,不少難民就近進入同為阿拉伯語系的國家,大概跟中國去隔壁省碰運氣的感覺有點像吧。

約旦一如黎巴嫩,物價也是偏高,啤酒特貴。跟土耳其一樣,伊斯蘭原則是禁酒的,但是某種世俗化的妥協讓大家買得到酒,但是以比較高的價格,跟菸品健康捐的概念差不多。一瓶500cc啤酒要價120台幣,台灣兩倍的價格。或是一餐沙威瑪可能要價200台幣,偏偏這裡的基本薪資沒有那麼高,剛剛讀一篇經濟學家的文章,他自己敘述自己月薪也不過台幣兩萬四,可見在這裡的生活壓力有多大,於是可以感覺到人們生活的少一點從容,尤其小巴客運,計程車司機,有種為鈔票戰鬥的感覺。

在黎巴嫩,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類似台灣的野雞車的箱型車小巴,固定路線價格,隨招隨停。某天我們搭上小巴,車上再沒其他乘客,小巴司機就想爭取當我們的一日專車。而我們喜歡沒有計畫的晃蕩,也沒打算花一筆專車的錢。小巴司機的執拗加上彼此語言不通,我們不是在路上下車,而是離開了主要道路三五分鐘我們目的地的破敗古堡,說要等我們出來…不過後來他等不及自己開走了。

另一個經驗在約旦的某個景點,出來的時候天色已晚,輾轉搭了便車回到市區(需要分擔油資,不像土耳其那麼好客),再沒有巴士可以回到住宿點。在大街上駐足一會,正考慮著要不要搭乘計程車,街上二三十位計程車司機,二三十個眼睛盯著我們,然後往我們一行三人一步一步的緩慢靠近。我們稍稍後退幾步,發現司機們又往前了幾步,我的心中浮起一種不安全感與憤怒感,覺得會被眾人生吞活剝,把腸子拉出來吞噬掉一般….然而回想起來有種討生活的淡淡悲哀(後來決定碰運氣攔便車,走出一小段碰上另一台計程車,問題解決)。

****

阿拉伯的勞倫斯,英國軍人情報員。一方面服從英國軍方的指令策反阿拉伯人支持英法而不是鄂圖曼土耳其的德國同盟,一方面站在阿拉伯這一邊,串聯阿拉伯地區跟土耳其以及英國爭取權益,如此的兩個矛盾的訴求同時存在,像是某種人格分裂。

在約旦南邊的小鎮Aqaba,書店裏頭賣著習近平與國王合照的郵票,以及國王或王子的故事,以及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書。跟沒啥談興的書店老闆簡單交談,聊到了阿拉伯的勞倫斯,老闆說他不是英雄,他誰也不是。看來老闆沒有想要多談,於是也就沒多問,為什麼要他要放一個誰也不是的書在這邊。他是阿拉伯人,儘管不能代表全阿拉伯人,但也反射出一個集體看法,對於這個複雜的腳色。

約旦基本上在阿拉伯世界裡,歷史遺跡則是以羅馬帝國為主,大概是在阿拉伯文化中地處邊陲,在一戰後的勢力分配才成為一個國家。在首都Amman的沙發衝浪Host 來自車臣,她說當初Amman 不過是一個小鎮,因緣際會成為一個國家的首都。

這個因緣際會,就是英法自己說好怎麼瓜分阿拉伯世界,無視當初英國鼓動阿拉伯世界倒戈鄂圖曼土耳其的時候曾經承諾阿拉伯世界獨立的承諾;或者以另類的方式實現了承諾--不是一個大阿拉伯國家,而是很多小阿拉伯國家,然後扶持各小國的領導人。

約旦作為一個阿拉伯國家,這小國領導人就要考慮怎麼跟自己阿拉伯世界打好關係,同時更實際的要跟自己的鄰居打好關係。跟以色列/巴勒斯坦西岸有長長的國境線,而以色列也是英國默許成立,約旦國王也是英國人點頭才得成為這塊土地的國王,於是也許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跟以色列不是準戰爭狀態,而公民可以在兩國之間比較自由的進出。

除了近年來沙烏地阿拉伯跟以色列修好關係來一起對抗伊朗了;以及阿曼西邊跟巴勒斯坦西岸接壤的關口,對於領土的認知會有一些已知爭議之外…

中東就是這樣的地方。

太多玩家了。
有石油,俄羅斯在隔壁,美國不能不參與。
相似的俄羅斯也不能不參與,有利害關係。

什葉派跟遜尼派,伊斯蘭的兩大派具體在伊朗政府跟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為首的陣營。兩派都有話語權,決定伊斯蘭各國的共主應該怎麼決定,而且什葉派的淵源就是一千年前對抗遜尼派而產生的。

庫德族是什葉派,土耳其是遜尼派,ISIS是遜尼派,
敘利亞政府是什葉派分支,敘利亞反政府軍是遜尼派,
伊拉克海珊政府是遜尼派,但人民多數是什葉派,
以色列,有高科技軍武就在中東,是美國的前哨站,是伊朗的假想敵,不能不參與。

個人理解是,
美國跟俄羅斯在這裡爭石油話語權,爭當中東小弟們的大哥,爭取軍武販售的大餅。
沙烏地阿拉伯跟伊朗在爭宗教話語權,也是爭當中東小弟們的大哥,消滅敵人強大自己。
錢從哪裡來,紛爭就從哪裡來,打仗是要花錢的。

而比較小的勢力,就是讓這幾位大哥踩來踩去,尋找隙縫找機會壯大,但始終沒有決定性的能量,所以像是沙漠裡的花朵,榮枯看天吃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