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反芻(7) 中東交響樂-暫時止歇的衝突槍聲 黎巴嫩

         DSC_0036_2

搭著船,從土耳其駛入海洋,在夜晚當中經過了敘利亞的外海,在聖誕節當天抵達了黎巴嫩。

看了有點讓人煩躁的建築物層層疊疊,這裡是黎巴嫩最北邊的城市,Tripoli。
對比歐洲對比中國的建築物感受,覺得歐洲的建築物規劃良好,中國的建築物像是推倒重來--即便是古蹟也無妨,這裡像是密密麻麻的在隙縫中沒有太多計畫的長了出來。

也許也對應了文化,歐洲在原本文化的結構上繼續生長,中國把既有的文化推倒用中國生產的紅毛泥混凝土建構文化,而阿拉伯世界新舊雜陳,混亂當中共生,缺少中心原則的生活空間擴張。

想起薩伊德敘述的巴勒斯坦,也許也適用於這裡。片段拼湊的歷史,模糊的歷史臉孔,說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一種虛無感。這裡本來是鄂圖曼土耳其的敘利亞省分的臨海區域,距離伊斯坦堡很遠,距離大馬士革也遠,阿勒波是近了些,但總歸敘利亞在英國勢力掌握,黎巴嫩是法國的勢力,於是生活又是兩樣情。

****

中東的十二月,濱海的黎巴嫩,下雨的濕冷,看著商店把孩子尺寸的聖誕衣物掛在門外,斜雨打濕了紅色的衣服。後來才從教堂的印刷品上有英文版法文版也有阿拉伯文版;聖母瑪麗亞像下面有明顯的阿拉伯文字,才發現一個應該沒那麼意外的事實,基督教這回事正是發源於耶路撒冷,也就是中東的心臟位置之一,而歐洲的基督教歷史鋪天蓋地,竟爾覺得基督教跟歐洲是畫上等號的,殊不知羅馬帝國立基督教為國教,就是來自這裡。

經過曲曲折折的巷弄,看著一張張競選照片在牆上一次排開,穿著軍服或西裝的政治人物,而有的照片已經歪斜不再能待在牆上。阿,原來黎巴嫩這裡是有選舉文化的,而且似乎不是普通的盛行。旅行的當下2017年初,黎巴嫩已經沒有總統很久了,而去年的黎巴嫩新聞,是總理拜訪沙烏地阿拉伯然後就被軟禁。

也因此時亮時暗的燈光,這是黎巴嫩的色調,國家共識的難以統合,於是發電量一直處於不足的狀態,明明,暗暗,有時五秒十秒後燈會再次亮起,有時三五分鐘,有時...還是早點睡比較實際。

****

貝魯特有好幾個面貌,光鮮亮麗的海邊是一個面貌,看著海浪周而復始的一條海岸步道。剛裝修好的老街區重整是一個面貌,感覺還沒有什麼人住。或是有著彈孔的樓房,街頭有著阿拉伯咖啡店,人們在這抽水煙。陳舊的街區有點陰暗,咖啡店就是小小的長方空間,許多的塑膠椅子。人們一貫的對亞洲臉孔好奇,不過也不讓人覺得不安全就是。

大量的彈孔,已經成為貝魯特的一個景觀。
以及大量的噴漆塗鴉,相較於伊朗與土耳其而言,覺得表達慾望相對旺盛。

****

輾轉拜訪南邊聯合國駐守的緩衝區,Khiam,觸目所及在在是伊朗領袖的照片,甚至路邊的募捐箱根伊朗的一模一樣,不禁讓人覺得彷彿置身在伊朗當中? 所謂黎巴嫩的真主黨是伊朗在背後支持,似乎嗅得出來有這樣的味道,

已經被以色列毀壞的曾經營區,曾經監獄,在管理員有限的英文帶領下,走過幾乎被夷平的遺跡,還有一些照片提示著當初這裡曾經發生如何的不人道不公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