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歐洲暗影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29263

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邊境之旅

旅程,已經結束,了嗎?

身體是結束了旅行狀態,也已經脫離了單車的生活型態一陣子,但是某些東西似乎還沒有結束。

偶然間找到這本書,歐洲暗影。

是因為旅程算是在耶路撒冷附近結束了,但是對於歐洲的種種還是懵懵懂懂。
中國算是已知,補充了國共近代史我覺得已經達成目標。
中東算是未知,但是在經過伊斯蘭文化圈諸國,似乎也印證了認知。
而歐洲,東歐的種種還是很神祕,那些王國之間的區域來去也很複雜。

曾經造訪羅馬尼亞,有份親切。
然而鐵幕下的東歐,到底甚麼情境?
美國我們略懂略懂,那麼蘇聯呢?
歐洲跟俄羅斯跟蘇聯的關係又是甚麼呢?

而這本書累積三十年人生,其實也是一本旅行書籍。
只是其累積的閱讀以及記者的採訪經歷讓旅程穿透了這些地方。
年輕的記者,從以色列服務結束之後以美國記者身分在羅馬尼亞左近流連,幾次往返的經驗就穿越了三十年的生命歷程。

羅馬尼亞,東北角的蘇維埃聯邦,東南角的鄂圖曼土耳其,西邊的奧匈帝國,三個帝國之間的夾角。

也許像是新疆,西南角是英國殖民的印度以及影響範圍內的西藏,西北面是蘇聯,東面是中國,最後成為中國的一角至今。

也許像是台灣,西邊的中國,北邊的日本,東邊的美國,最後台灣又怎麼走呢?


共產主義,從二戰結束影響到1989年蘇聯垮台以及羅馬尼亞本身共產獨裁領導人垮台,在這裡的共產是怎麼一回事?  共展主義留下的陰影還在,現代發展的當代豐富也在,未來是甚麼?

民族主義,或是那些歷史來去,疆界的變換,人員的來去,羅馬尼亞裡面的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德國人,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各自在不同的時期在這個國家遷入遷出。彼此信仰也各有出入,這是歐洲基督教發展的特色,而宗教也是認同的一環。

外西凡尼亞的某個區域,曾經的奧匈帝國,曾經的鄂圖曼土耳其藩屬國,戰爭後劃分到羅馬尼亞王國,在畫到匈牙利,再回到現在的羅馬尼亞。

文化,民族,歷史,再那些文化的末端,如此的交纏在一起,希望找個認同是一個急迫感同時也是一個虛幻;是尋找庇護,我喜歡書中這句話。

關於旅行,關於世界的變化,對於當地的描寫,勾勒出不同時代的在地風情,在地的關注。
在波蘭的卡普欽斯基之後,我找到一個穿透著地理歷史旅程的作者,在字裡行間織進自己的人生,以及大量的閱讀。

要了解東歐鐵幕,要了解羅馬尼亞,除此之外,可能沒有第二本書了。
尤其那個邊緣的不被記得不被認識的羅馬尼亞,不過是歐洲邊緣的某個國家罷了。

而南邊的保加利亞,西邊的匈牙利,北邊的烏克蘭,西南邊的巴爾幹半島,東邊的土耳其,怎麼在這波濤洶湧中向前航行?

相形之下,台灣的悲哀似乎也不過是世界萬千之一,同樣的在強權之中尋找定位,同樣的在歷史的建構當中沉浮著,莫衷一是。而且,似乎還相對單純了很多。

宗教不太是我們的重點,相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之間的信仰差異。
民族也不太是問題,我們只關心著台灣人跟中國人,其實在民族角度上不大好說清楚。
政治,我們驕傲著民主自由,但同樣迷戀著英明的權威。

羅馬尼亞迷戀著羅馬的概念,回溯著一兩千年前的驕傲。
台灣沒有甚麼驕傲可以迷戀,只能努力建構認同以推開中國鄰居帶著威脅性的論述。

羅馬尼亞的知識分子,努力跟西歐接軌,同時也跟俄羅斯互動;共產主義與苦難還在記憶不遠的地方,在廣度深度上也許都比偏安一角的台灣來的強烈一些?

總之,台灣沒啥好悲情,只是說要不迷戀特效藥的看到自己現狀,看到可以借鏡的世界脈動,是一門很大的功課。

然而重理工輕文史的文化也許是一種短視,現在自己認同一個概念,東亞在努力追上歐美文化水平的近代中,理工可以立竿見影,馬上發揮影響;而文史要厚積薄發,要拿來指路需要很多的熱情與累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