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民黨撤退到台灣變成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那麼在中國的政權是否那麼理所當然?
當台灣政黨輪替意識型態轉彎,種種歷史資料陸續翻案,其中總統獎公變成殺人魔頭;那麼歷史再往前回推一步,蔣介石是怎麼在中國兵敗如山倒到了台灣? 毛澤東又怎麼一步一步變成人民的紅太陽,然後才有那些激進的政策?
我好奇,我沒有能夠重建那段歷史的能力,我只能走過這一段旅程從不同的側面認識這段近代史,有別於國立編譯館的共匪蠱惑民心,竊占大陸。然而往往片面的謊言的對立面,並不是真實,而是另外一段對立的謊言,只能說保持一個警醒的態度,去獵取需要的資訊。
單車旅行的特點,是在目的地與目的地之間會經過很多預料之外的地方。
路線本只想著廈門出發,經過梅州,前往瑞金;途中就經過了以朱德為主要形象的三河壩戰役紀念館順帶拜訪了附近的中山紀念堂,以及客家人將領葉劍英紀念館,以及劉亞樓將軍故居,之後意料之外的到了長汀這曾經的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三河壩
在三河壩看著一個矮墩的大型朱德塑像對著三河交會的河口彷彿正在指點江山,原來他在這邊曾經阻擊國民黨將領錢大鈞追擊的部隊,讓主要部隊能夠趁隙轉移撤退(1927年)。
陳列館外頭一面牆掛著各種基地,像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廣東軍區政治部,全國(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大埔縣學生德育基地。
後來才知道至就是當地學生戶外教學要來的地方,或是公務機關出遊,來這邊薰陶”愛國思想”,對於人們”應該怎麼想”,”甚麼叫愛國”,似乎緊抓不放,只是效果如何就很難說了。
陳列館裏頭一個現地的沙盤,把國共雙方的兵力配置與當地地形標示了出來。
我琢磨著心中國民黨跟共產黨之間的畫面,誰是正面腳色?
也許因為主角認同的關係,我似乎對這個朱德的好感大過於這沒有臉孔的錢大鈞;誰是反面腳色?或是因為台灣的反國民黨氛圍,似乎對國民黨也沒太有認同感。
於是與毛澤東齊名的朱德,江西的南昌起義,湖南的井岡山根據地,第一次進入我的歷史視野當中,這是中國共產黨當局重視的,宣傳的故事,也就是一個政權建立的神話的一角了,大概跟華盛頓砍倒櫻桃樹,蔣介石看小魚逆流而上一樣,他不盡然是事實,然而是事實的某個角度的折射,像是Photoshop一樣把不要的人P掉,把要的人P上去,事件本身只是背景,為了說故事的需要。
葉劍英
人在梅州,晃蕩的時光都是認識在地歷史的嘗試。
於是一段常常的步行,我到東山書院走了一趟,安靜的書院,古典的建築,其中相當的篇幅在介紹清末民初曾經在此就讀的葉劍英,像是他的《油岩題壁》:
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
梅州算是葉劍英的故鄉,這個後來中共的開國元勳,黃埔軍校的重要人物,曾於雲南講武堂求學,在辛亥革命的中國亂世之中也許像是三國時代的名武將。
我的母親姓葉,於是葉劍英這名字聽起來有種親切,甚至臉型似乎也跟舅舅有幾分相似的感覺。梅州是好些台灣客家人的原鄉,聽聞黃埔軍校裏頭都是共產黨的人,才知道黃埔軍校跟蘇聯關係匪淺,才知道國民黨跟共產黨之所以如此難分難捨,因為都是巴著蘇聯給制度給資源的兩兄弟。
從梅州前往蕉嶺的路上,經過了葉劍英紀念館,這個中共的開國元勳,在地的名人將領,嘗試在多了解一些生平。
葉劍英,曾經國民黨將領,擔任黃埔軍校的主任,開始接觸共產黨,近而認同共產黨,在共產黨的存亡關鍵時刻在自己國民黨的崗位上透露訊息給共產黨,甚至延遲國民黨對共產黨追擊的決策。
他看到了甚麼? 為了個人? 為了國家? 為了民族? 國共之間他的選擇是甚麼?
曾經讀過國民黨內部同情共產黨人的許多,覺得我模糊的意識到曾經共產黨代表的是一個前瞻性,一個充滿理想性的救國救民的經世致用的理念,像是沙俄被推翻而蘇聯強權建立了起來,給中國人一個國家富強統一的嚮往。
那麼這個理想是甚麼畫面?理想又怎麼退色? 1935年的長征路是我的路線,那麼也許我可以看到1935 與2015之間八十年的時空距離?
劉亞樓
意外的,在前往長汀的路上經過了他位於湘店的故居。
是一個客家圍龍屋,門前一個大水塘,故居的一角還養了好一些指氣高昂的鵝。
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空軍的飛將軍,參與過長征,的客家人。
瞿秋白
單車抵達長汀,曾經的蘇維埃政權臨時政府所在地。
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創黨人瞿秋白在此被國民黨逮捕並處決的地點。
對他的認識要從多年前,在湖口的裝甲兵學校說起。
部隊生活毋寧是比較體面的囚犯生活,飲食起居的時間被無意義的高度管理著,而史景遷的天安門一書是那時每日有限休閒時間的閱讀,書中介紹著中國從清末到民初知識分子的生平,彼此的人生如何穿插著進行。
瞿秋白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母親吞火柴自盡,經濟沒有依靠的他只能選擇公費修習俄文;在社會一片灰暗之中,蘇聯呈現出的共產主義像是一盞燈指出了希望,參加五四運動學運的他於是被點燃了熱情,最後踏上前往蘇聯的旅程,熱誠的擁抱共產主義。積極的把共產主義的思想引介進中國。
共產主義
在中國,馬克思跟列寧總是放在一塊,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領袖。
但其實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在德國觀察到了社會的一些現象,對資本主義的不公義提出了檢討,提出了共產主義的烏托邦,但是思考的很複雜很理想實踐起來有困難。
而俄國人列寧把必須經過資本主義均富過程的想法簡化成強調無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形成了蘇維埃聯邦。
中國在內憂外患當中,價值觀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崩潰,不管國共都借鏡鄰居蘇俄的經驗,在不同程度決定引進了蘇聯經驗,其中共產黨領袖一路更替著,國民黨領袖由孫中山交棒給蔣介石。
但是共產主義跟國民黨倚賴華僑商人江浙商人的支持衝突,因為共產主義為了要達成均富的目標要向富人掠奪財產重分配,於是共產主義跟國民黨終究走不久。
建議參考楊照的"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還原馬克思,讀懂《資本論》",可以在美國跟台灣的一片冷戰對抗形塑出的共產黨恐懼之外,可以有一個不一樣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