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意識流

每個人生命都有一個姿態,一個樣貌。

我想我的樣貌,在努力讓這個紊亂世界可以放進我自以為整齊的思緒裡頭。

很想要開始書寫,但是在腦海裡總是沒有辦法將故事梳理清楚,希望能夠有個明確的章節段落,希望能夠依照時間線,能夠在身邊列清楚我的參考書籍,是一個試圖把旅程變成一個嚴謹報告的想像。

想起 張子午,他的土耳其旅程,到路的盡頭,一本很有特色的小書,很rugged 的一種粗糙感。

而他的書,在照片全部遺失的前提下完成的。
除了一些明信片的副本,剩下的是他的獨語,在那些日子裡頭的心情跌宕。

我的照片不少,但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紀錄。

而且其實很詬病那些照片跟文字篇幅差不多的遊記,人到了某處,留下了照片,以及一些旅行tips,好像很實用但其實上網找資料不難。而深刻的感觸想法,又是可遇不可求了。

張子午,書中提到的 一本書,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卡普欽斯基的作品。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一次認識了希羅多德,以及卡普欽斯基,一個古希臘人,一個冷戰時期的波蘭人,不同原因理由但一樣踏上旅程,努力記錄下來過程中的種種。

世界上有客觀的事實嗎? 也許有,但客觀的事實沒有跟某個人的觀點有交集的話,那是生冷的事實。

但如果事實涉入記錄者太多的想像,跟他個人的連結,是不是有誤導的嫌疑,像是篩選過的事實篩選過的觀點? 然而,除非不紀錄,盡在不言中,不然每個敘述都帶著偏見,因為都帶著主觀性。

於是,印象中 卡普欽斯基,記者,開創某種思路,像是”你問我,我說的是否屬實? 那很重要嗎? 反正無論如何都不能重現真實的。”

那麼,就放膽去寫吧。

或至少,像是廖亦武的底層人民訪談,留下一個時代階段的紀錄,這個世界曾經在某個階段有怎樣的面貌。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也許這些書籍像是一個個的剪影,認識某個時空的索引。

有時會質疑,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我再去添加更多的資訊嗎?也許答案是確定的。

6 則留言:

  1. 資訊,資料與訊息。
    如果光是資訊,上網自不難找到更齊備更深入更精彩,由專業製作人所提供的作品。

    第一次有錄音的唱片,單是一句「瑪麗有隻羊」就可以轟動一時留名千古。剛有客語配音的梁祝電影,在湖口放映時不知擠爆了“湖口戲院”多少場。然後新鮮感沒了、瑪麗有隻羊會上樹也激不起浪花來了。

    作家和所有的創作者一樣須要自己安裝聚光燈,還要設計面向燈源的最佳角度。也像廚師上菜一樣,菜色與上菜的順序都是功夫。

    打著玄奘的名號為西天之遊,未開場就讓人感到好奇,若進入後有個鍥子或引言將讀者導入你與玄奘的異同,也許有不錯的讓讀者往下看的理由。

    所以,你呈現的當然不只是第一手資訊。而是你的觀點態度情感思維你的「不同於一般旅遊賞勝」的遊記。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哎呀呀,
      難就難在這個不同於一般阿....
      觀點態度情感...
      人的色彩更濃厚一些阿...

      那就是要更精煉阿....
      沒辦法在每天發生的事情很多感動....

      想要做紀錄,但可能是沒有人會閱讀的紀錄,好像又失去意義,,,

      刪除
    2. 覺得,
      開始寫是個起點。
      再一路修正吧。

      獨特觀點..
      第一手資訊之外...

      或者說,這資訊帶給我感觸想法是什麼?
      總是宏觀敘事,自己的位置是消逝不見的...
      但讀者要看到的是人 不是客觀歷史...
      但我對近代史很執著...

      然而那又像是知識的搬磚者...

      刪除
  2. 遊記中遇到的人事物,跟作者本身互動交流產生的共鳴感想,與作者想傳達的意思理念,是我所好奇的。
    一本富含資訊、歷史及人文風情的旅遊書,網路、書店中俯拾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幾張相片、幾段文字,幾首短詩甚或一抹留白給讀者反芻靜思,從作品一窺旅者的內心世界,跟作者字裡行間的想法觀點,突破時間空間的做出交流激盪,那麼隔了一段時間重拾此書翻開,或又有不同收穫。
    無論是心隨境轉或歲月的體悟,無論是作者真正的想法所產生的共鳴或讀者透過這些文字照片所生成的想法,都是這本書的功勞。
    誠如上面所言,台灣玄奘單車西遊記的書名初見頗令人好奇,台灣玄奘是誰?西遊的目的是在追尋什麼?還是對自我價值定位的尋找?路途上有什麼有趣的有什麼體悟?最終這位旅者回來後做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西遊對你值得是一定值得,但對這社會對讀者能有什麼幫助,或許我要去太高,但文字精煉優美照片動人有趣,也是一本值得購買蒐藏的文學作品。
    期待你耐心的孵育,敲碗等待作品出生的那一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真的是太多資訊的書俯拾皆是。
      要多少程度提煉挖掘自已的內心想法....

      留白的圖片,少許的說明,滿出乎我意料的期待呢

      刪除
    2. 發現要讓人一窺內心世界,
      需要一些軟化自己心中的牆的感覺
      一堵自己都沒有意識的牆.
      因為太開放也讓人覺得害怕..
      於是本能地似乎把門關小一點..
      怕風吹進來 怕光透出去 哈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