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敘述的重量

有人,惜字如金。
知道每一句話都有重量,都可能產生亂流,非到必要,不須多言。

有人,洋洋灑灑。
覺得自己有絕妙的想法,也許對誰有意義,除非不妥,暢所欲言。

我想我偏向後者。

一個人怎麼表達自己,也就折射出自己是怎樣的人。
我對很多議題有好奇,於是也假設人們對很多議題有興趣。

但是,出一本書,要耗費多少人的心力?

一本書出現在市面上,看不到的編輯美編印刷等出版工作,被配送到各出版社,讓讀者多一個選擇,拿起來翻兩頁,也許決定不買,也許買回家…

這本書真值得出現在書海當中嗎?

只是庸庸碌碌的另一本書,另一個見聞嗎?

妻子所說,能否提煉出甚麼想法貫穿全書嗎?

好奇想知道世界的不同面貌,但是這個時代已經有如此多的資訊來源,
翻譯書籍,在地落戶,真需要我這個觀點的加入嗎?

我以為,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衝擊,是一個把人領進門,對某段世界好奇的開始。
但如果這本書,只是提供了資訊,提供了觀點,而沒有讓人有重複咀嚼的深意,沒有讓人覺得享受的愉悅?
如果說我整趟旅程,就是為了印證出發前的見聞,那麼這個印證導出甚麼新看法嗎? 像是在完成一個證明題,證明本身是意義沒有錯,但是然後呢? 應用在哪裡呢?

又,這樣匆匆的經過,書籍的閱讀印證,難以代表當地,甚至有曲解當地的可能性,這樣的考量又如何看待呢?

還是需要重新review 過自己的經驗,然後也許能夠出版圖文,或是就不出版了吧。

或是少量自己印刷,或是跟出版商談如何自費,但一本書的費用是跑不掉的。

另外對岸應該也是資源就是,只是不能倚賴的台灣優勢,台灣光環已經漸漸散去,也許在情懷這回事,台灣還有點底蘊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