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與廈大同學的互動

老長官在廈門,安排一場跟廈門大學的同學互動。

體驗教育,五年來的老本行,也在某種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三階段當中。
從一無所知的蹂身而上,幾發傻氣幾分勇氣的慢慢磨出一些經驗想法。
然而在重複操練當中,自己漸漸失去信心,究竟在那些體驗感觸之中,自己扮演的腳色是甚麼?
是課程元素的本身吸引人?像是登山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影響?
是參與夥伴的互動吸引人?像是對的人聚在一起自然會有火花?
那麼規劃帶領者,的位置在哪裡?

也許,在關照參與者,選擇適合的挑戰,盡量連結到每一個人,亦師亦友的陪伴,扮演好催化劑的腳色?

因緣際會地跟廈大同學互動。

一個撲克牌排序的挑戰,在廈大學子的身上也許看到中國社會的縮影。

1. 大膽說,不客氣。

2. 行動是驗證真理的唯一辦法。

三十幾位參與者,每個人隨機拿到一張撲克牌,可以怎麼最快排序完成?


遊戲是趣味的,參與者是認真的,從零星幾個想法的提出,看著兩三個意見領袖你一言我一語的,幾乎像是要開始吵架一般的武鬥大會,爭執著誰的想法做法比較適合。感覺到一種追求的火藥味。

在溫良恭儉讓的台灣,或許多了點溫潤跟客氣。
想像中,這時候會把鋒頭比較健的同學推出來,而這被迫擔任腳色的同學,會努力徵詢同學看法與確認,然後尋求老師的看法。

然而,廈大學子的團體氣氛,沉默的人們並非沒有參與,當意見領袖有初步結論,付諸實踐的時候,感覺眾人馬上就被調動起來,開始行動,讓身為課程帶領者的我有些跟不上節奏。

有質疑,趕快說。
沒有說出來,就服從。

相較之下,台灣有種風花雪月的浪漫感,或是追求和諧的強迫症(在自己身上可以感受到) 。
再對比大陸微信群裡頭說話的氣勢感,跟台灣Line 群組說話的小心感,我彷彿捕捉到一些特徵。



DSC_0004_thumb

廈門大學後山有個隧

道,只限廈門大學同學通行。
但基本上憑閩南口音,保全人員也不多講究..
隧道裡頭的塗鴉,比我想像的還要更奔放的多,還是有嗅到年輕的感受。

DSC_0009_thumb

DSC_0011_thumb

DSC_0015_thumb

DSC_0016_thumb

DSC_0036_thumb

DSC_0037_thumb

DSC_0041_thum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