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認識世界的狂熱

甚麼,是中國? 甚麼是世界?

回到原點,試著想要解釋的就是這兩個問題。

丈量世界,用雙輪或是用數學尺規?  那是高斯與洪堡的故事。
我覺得我是高斯也是洪堡,試圖用數學的理性跟冒險的感性交織出我的旅程世界觀。

我是狂熱分子,無疑。

人們會質問,為什麼? 有意義嗎?
我只能說,我很享受很滿足於這趟旅程為我的世界觀搭起了骨架,添上了血肉。
儘管無論如何敘述都只會是一家之言的偏見,但那是屬於我的偏見,是一個認真釐清檢視過的系統,那麼也就足夠了。

兩岸之間的盤根錯節歷史,各自的政治謊言與國際現實,有甚麼是該知道的事情?


關於中國,房間裡巨大的大象,語言文字生活起居都離不開台灣特色的中國文化,或者中國特色的台灣文化,而兩者之間的盤根錯節歷史,各自的政治謊言與國際現實,我覺得像是山裡的礦藏可以挖掘,如果能夠在台灣中國之間的認知有所疏通,那麼也許可以釋放出新的能量? 總覺得政治人物在把人民當猴子耍,餵食著資訊,引導著輿論,也許透過這些努力將可以建立自己的認知,而不會輕易的被政治人物的故事給戲耍誤導?

那麼,關於世界呢?

世界觀往往等同於影響近代的歐美世界,但其實還可以拆解成神秘的非洲與拉丁美洲,以及像是隱形了的伊斯蘭世界,也許在掛上俄羅斯,印度與東南亞。

為什麼歐美可以在這個世紀像是穩穩地領先好幾個彎道,而日子過的好像還挺滋潤?

歐美像是空氣飲水,科技文化無孔不入的在我們生命當中,從政治制度到科技產品,從音樂到電影,像是一個鏡射的不同世界,像是外星人阿凡達,或我們是他們眼中的阿凡達,相似又不一樣。從力學到光學到電學,電子學與計算機這些概念都是歐洲出品,可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這個世紀像是穩穩地領先好幾個彎道,而日子過的好像還挺滋潤?

而歐洲的科學研究態度世界領先,歐洲的世界探索也超前世界,當台灣在跟中國爭吵著話語權,誰又對歐洲視角有多多少質疑,於是中東遠東近東這樣的詞彙也照抄不誤,於是街頭巷尾的宣傳海報都是歐美人士的臉孔體裁? 我覺得這是另外一個礦山,沒有太多的政治謊言覆蓋,但是地域跟文化的距離,讓智慧在一層一層的誤讀當中被覆蓋。

暫時沒有心力認識的支線故事。

非洲與拉丁美洲,俄羅斯,印度與東南亞,各自有其故事可以娓娓道來,但它們像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番外篇,如果想要解釋這個世界的走向,它們在各自的故事裡都是主角,但似乎都不曾發揮牽動世界發展的力量,而是在自己的角落偏安一角。近幾百年來,印度與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史;俄羅斯努力跟歐洲看齊的發達史。

中國也許是一個大型的偏安一腳,在跨洋的航海技術發明以前,只有少數的商人,冒險家傳教士能夠沿著絲路進入中國,而中國在東邊的海洋,北邊的凍土,南邊的熱帶瘴癘,西北西南的高原組隔著;而且我們對中國的歷史太過熟悉,也牽動著兩岸當代人對當代社會的看法。

今日中東世界為何紛紛擾擾?儘管各地不同,都能夠在一個相同的價值體系當中? 這個價值體系的精神思想是甚麼?

伊斯蘭是一個從中東興起的文化,曾經不可一世的文化,阿拉伯帝國繼承波斯與拜占庭,土耳其接棒成為跨歐亞非的帝國;如今輝煌走入了歷史,但是今日中東世界為何紛紛擾擾?

而多少年下來,從伊朗延伸到中亞地區到新疆;從阿拉伯到北非,阿拉伯到印度東南亞,儘管各地不同,都能夠在一個相同的價值體系當中? 這個價值體系的精神思想是甚麼? 號稱順服與和平的宗旨為何總是與 恐怖分子或聖戰組織並列?

遙想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對探險勘查的支持與肯定

旅行是一種逃亡,也是一個追尋,不管甚麼因緣際會踏上旅程,而我想要探詢的問題好大,於是倚賴著閱讀與旅行,希望能夠帶回一些成果,能夠貢獻一些見聞。效法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儘管是為了諜戰與大英帝國的利益支持著冒險家深入險境調查未知的土地。

自己像是一個獨立的冒險家,深入自己從未造訪過的地方。

儘管前仆後繼的旅人踩踏不絕如縷,這依然是我的一趟未知旅程,去那些現地去認識那些人事物,聽聽在地的聲音,完整自己書本上的敘述。書本上的敘述總是落後現實的,然而第一手的資訊,足夠深入的見解,依然是具有時代意義。

於是不管自己的心情感受是甚麼,望著自己書架上的一櫃書,已經讀的,買了還沒有讀的,我知道這趟旅程是屬於我的。我知道我將留下足跡給後來者參考,一如我如何參考著前行者的經驗資料。

上路吧,書寫吧。

上路吧,上路吧。
書寫吧,書寫吧。

瘋狂的書寫吧。
這不是一趟偉大的旅程,只是一趟集結我偏見之眼看到的世界片段時光的偏見總成。
儘管我盡我全力客觀,但有太多的未知我只能靠猜想去補足,靠犯錯來得到更正。
同時也盡我全力主觀,心情起伏的感受,需要幾分狂氣才能吞吐,而將在自我質疑當中成為泡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