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讀後感-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

...

課本裡的中華民國史裏頭,
有十大建設,有農地改革,有經濟發展。
但是人名跟曲折,想法跟決心怎麼形成,
挑戰跟困難都沒有敘述。

近代疾呼的台灣悲情史裏頭,
有白色恐怖,有戒嚴濫權,有政治壓迫,
而經濟政策的發展,我沒有印象,
大概是強調1945-1949中國內戰階段,
對台灣的徵收與產業的破壞吧。

而不知道這本書怎麼出現在我桌前,
剛好交代這一段故事。


在蔣介石率國民黨遷台的大背景,
在大陸執政的失敗與崩潰之際,
蔣介石怎麼黨內統一集權,終止國民黨在大陸的嚴重內鬥;
又充分授權陳誠,嚴家淦,以及尹仲容等官員經濟改革。

經濟的開放,往往帶來政治的開放,改革成功也可能失去政權;
而改革不成功就是社會劇烈動盪,往往就是喪失政權,
蔣介石怎麼敢? 這些官員怎麼能夠確立政策?

一個是如果不改變,政權也是再次失去,這是大陸經驗教會蔣介石的。
我看到是台灣兩個特別的背景:

一個是國民黨帶著武力, 用國營企業的股票從台灣權貴手裡要土地,
像是電影教父中黑手黨人給的Offer, 不盡然公平,但也不盡然不公平,
因為台灣權貴不是自己人,所以事情比較好辦。

二是韓戰讓美國人押寶台灣,
於是美援促進了台灣經濟的轉型,
書中尹仲容就是充分運用美國的各方面援助,
根據台灣需求去跟美國談條件,
根據美國提供的資源來擬訂台灣發展。

台灣跟美國經濟之間的深刻互動,
可能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
所以跟美國網購的時候,有些關稅還是挺便宜的。
妻子說,比從英國跟美國買還要便宜。

也許,這是當美國看門口的一些利多吧。

再加上台灣地方小,政策實施到看到成果的反應時間比較短,

也就比較能夠在實驗中看到調整的線索,確立政策的方向。

國民黨的確把權力伸向全台灣方方面面,但也許也是那個時代的必須,為了政權的穩固。
貪腐色彩的同時,也是有那麼一群官僚,孜孜不倦的為了穩定政權,為了社會穩定與發展作出許多的努力。

我想這就是父執輩肯定的國民黨時代吧,有一群知識分子不求己利的兢兢業業為台灣經濟把脈。
所謂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以一個時代的興衰為己任,在這個舞台上盡力揮灑。

跟這個時代的職業政治人物,政治生命,需要關注,需要選票的氛圍大大不同。
當代政治人物或是不沾鍋,或是眷戀權位,或是譁眾取寵,然而有著民主選票的制約,也是不同氣象。

總之,國民黨就是1949年至2000年之間的台灣代表,而真實往往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在國民黨帶來台灣經濟奇蹟,或是被出賣的台灣這兩種論調之外,這本書還滿平實的敘述出,政策發展上的斟酌與拿捏。可以是近代台灣的參考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