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台灣玄奘亞洲到歐洲


計畫起源

石田裕輔,不去會死。

有部電影,叫做練習曲。有句名言:”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
於是一個三十年閱讀累積起來的夢想,2007年石田裕輔種下的種子,2009年許下的目標,多年來對社會的關懷,決定踏上這條跨越亞歐的遠征路線。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或更廣闊點的華人視野,透過腳踏車遠征的經歷看到我們所處的亞歐世界,並傳遞遠征所帶來的世界探索,以及冒險教育的價值觀。


遠征的意義

 

 

開始登山的遠征,不過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三千公f氣溫的環境,是慵懶驕陽,是一地雪白,是陰雨綿綿;從十五度到負四度的環境;空氣稀薄著,帳篷外已經結霜,一覺起來外頭的水壺已經結冰;收帳,炊煮,打包,離開,登山不過就是走路吃飯跟睡覺。

 

獨木舟的印尼民丹島繞島遠征,與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夥伴面對海風以及洋流的海上跑步機,仰賴夥伴或自己手中的地圖與儀器判斷方向,連續七天的四點起床五點半下水,下午五六點上岸,穿在身上的衣服浸泡過海水風乾後就如此過夜。完成遠征不只是完成遠征,是一個跨出舒適圈的過程,是一個對自己對伙伴更深刻認識的過程。

 

 

零下二十度的白色世界,在結冰的湖面上炊煮就寢,在積雪中踏出路跡,改變著雪橇重心,吆喝著狗兒前進。再一起完成事物過程中感受團隊互相的依存,也感受自己心中大大小小的心路歷程,一群熟悉的老朋友之間,反而有著更多可以在乎比較的歷程,然後發現那些比較多麼傻氣。 然而一趟極地的生存之旅,才原來許多以為不可能的事物,其實是可能的,蘊藏在自己心裡,與四肢百骸間。

五年多來,自己參與的挑戰,或是帶領著學生經歷一場又一場對他們而言不可思議的遠征。現實世界的戶外遠征是挑戰,而如何放下或是轉化自己心中僵化的固執如今,是另外一段心中的旅程。

提起遠征,遙遠意味著未知,而要征服的並不是誰,而是自己的軟弱。帶著自己的軟弱,堅持著踏出步伐,解決路上遇到的挑戰。人生就是一場大遠征,職場與學業也是一場一場的遠征,已經完成的遠征,還在路上的遠征,在前方還是未知的遠征。
image vs image

室裏頭十八年的遠征,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個個的山頭,越攀越高,心中沒有羅盤,只是跟著人走,原因理由不明。人生的遠征在研究所畢業開始,開始運用心中的羅盤,算不清楚是人生的獲利或是損失,或是人生並沒有能夠量化的概念,一切總有相對應的代價。於是台大資工系所畢業卻踏上冒險教育的領域,隱隱約約也是自己人生的道路,有得到也有失去,有不安也有篤定。

輪到我要踏上我的遠征之路。除了生存下來的吃喝拉撒目標外,更大的目標是:

1) 親身與這個世界接觸而非第二三手的資料,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不只是依賴書籍媒體的二手資訊。
2) 反思整理所見所得,試著超越統獨概念綁架的台灣,以一個非專業的人士,帶回台灣所短少的世界觀點。
3) 呼喚起遠征的價值,讓年輕學子們能夠有勇氣去面對專屬於自己的人生挑戰,讓父母親友們能夠有勇氣去協助並鼓勵孩子去面對專屬於他的挑戰。

而為什麼會想要踏上這趟旅程?

 

旅行發現

2007年的主題是練習曲,以踩踏的速度認識著台灣。
2008年的主題是背包客旅行,澳洲的打工,從新加坡搭著巴士穿過馬來西亞,泰國,寮國的一段歷程。
當台灣反覆撥放著泰國紅衫軍很危險的畫面,但身在泰國的我感覺不到一絲緊張。
在那些土地上面發生的事情,在台灣幾乎都未曾耳聞,
一家大小拿國旗當披風的澳洲國慶日,民眾對國家如此的認同。
寮國年輕的和尚來自遙遠偏鄉,為了改善生活求學而出家前往大城市。

回台看著四五台新聞節目報導同一個新聞同一個畫面,或只是網路的翻拍,
似乎只是放大既有刻板印象,但是對於需要深入追蹤的,需要去調查釐清的事件卻只是輕輕掠過,    
在政府媒體有意無意的忽略或引導之下,我們是否能穿透表現看到土地上真實的面貌?
像是,爭議已久的台灣與中國二元,獨立或統一的是非選擇題,但是我們到底多了解台灣呢?

    
台灣認同

台灣不是澳洲,國旗是一個很明確又有點模糊的認同,它需要被高掛,期待能夠在國際場合出現,但它是否能代表我們仍是一個持續討論中的議題。我們不是寮國,求溫飽求改變生活的焦慮似乎不再像寮國般的迫切,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到底我們是誰? 甚麼是台灣? 我們對台灣這個詞彙的認同是甚麼?

為什麼我們強調悲情,抗拒著政治,質疑著政府? 我們的驕傲與痛點是甚麼?
    
柯文哲說,台灣有文明沒有文化,因為每個統治者都為了統治方便,洗去之前的文化記憶痕跡。
228事件的本省外省衝突,狗去豬來諷刺著日本的離開與國民黨的接管,也許`就是一個近代的範例?
或更靠近的藍綠惡鬥,執政後對於對手陣營的政策通常是中斷與反對而非延續?
    
如果更深的探究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其中1949的民族遷徙影響著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而我們是否真的認識過海峽對岸的中國,是否曾經脫下吹捧或是厭惡的眼鏡,看到真實發生的歷史與當代,然後從中看到生存的機會與限制?

與世界的交集


     image

imageimageimage

 

忘了哪本書上看到,台灣所謂的世界觀就是混和美國,英國,日本,與中國。那麼這個世界跟我們的關係是甚麼?除了仰望西方社會,讚美日本社會,貶低東南亞國家之外,我們認識世界嗎? 又該以甚麼角度方式去了解? 世界,台灣,如何讓這裡者能夠融合於一而不是獨立的兩個概念?

我想,台灣跟世界的文化交集,恐怕就是代表東亞的儒道中華文化;以及與之比肩的東方文明伊斯蘭文化,以及歐洲的文明。於是這是一個探索的路途,於是如何一路向外探索著世界,向內探索著台灣的歷史。

 

長征之路

image

 

對日抗戰前夕,國共不兩立的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剿匪,優勢兵力包圍壓境,共產黨在國民黨各部隊間趁隙突圍而出,開始一段艱辛挑戰的路途。一路在戰略戰術上,在與百姓民眾關係上,似可見未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拼鬥結果之端倪。此路線是對中國具有象徵性意義,期待透過完成這個旅途,向當時的共產黨致敬。

image

image

十字軍東征+工業革命

image
image

 

Money usage:
     200  僅明信片謝卡(現成的)
     500  明信片組8~10張(自拍錄程美景)
     1000 鏈條紀念鑰匙圈
     1500 分享的圖文書
     2000 分享會+明信片+鑰匙圈ff
     3000 分享會+明信片+鑰匙圈+圖文書
     我暫抓  有找到製作廠商估價

 

 千年一嘆

歷史學家 哈布斯堡 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