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也是故鄉 01 漳州

也算是因緣際會的旅程從廈門開始,經過閩粵地帶,是旅程的第一段,故鄉尋根。

具體而言是廈門-漳州-平和-九峰-大埔-銀川-梅州-松口-蕉嶺-岩前-武平-桃溪-長汀-瑞金。

簡單來說是將三個節點連結再一起形成的路線。

廈門有前輩友人在,是進入中國的起點,開了戶,辦了號碼,開始可以在江湖走跳。
至少無聊時可以上網,或許還可以翻牆;至少手機導航不會讓自己走錯太多路。
銀行戶頭有錢才有說話的底氣,搭配網路才能網購,才能輕鬆繳付自己的手機費用。

蕉嶺是輾轉打聽到的父親那邊的故鄉,在幾百年前遷台的傅家祖籍在此,隸屬廣東梅州。

瑞金是一般認為的長征路的起點,長征那時的1935年,偉大領袖中國紅太陽毛澤東那時只是眾領導人之一,在歷經劫難的長征考驗後,才成為共產黨的大Boss。

這三個點就是這一段路線的主幹,中間的經過就帶著比較多的偶然。
在電腦或手機的電子地圖計算著里程,選擇距離適當的小鎮或城市落腳。
具體會是哪裡,就是緣份了。

早期台灣移民多半來自閩粵,於是對我而言這一塊區域就是廣義的故鄉。
父母親新竹湖口一帶長大,而我台北長大,新竹對我而言已經是一個記憶薄弱的故鄉,大半的人生都是在台北度過。而閩粵這個幾百年前的故鄉,只是耳聞卻也從未涉足,這個故鄉是甚麼故鄉呢?

那麼更擴大來講,儘管對當代台灣來講所謂的祖國就在腳下,但當初在官方教材中被教育成中華民國中心的思考,還記得小學五六年級教的秋海棠,且中華民國頌的歌詞還牢記在心中,這個擴大的想像中的祖國故鄉,又是甚麼情景?

這是某種人文精神浪漫情懷,這個連結也許沒有對我生活有絲毫實際上的幫助,但我就是想要滿足這份好奇心。

揣著不安的心離開廈門,從此進入未知的神州大陸。
自己像是經典古裝電影裡倩女幽魂或是龍門客棧裡的匆匆旅人,要在天黑之前找到地方投宿。
來自台灣的自己,在大陸普遍認知中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但在住宿的時候有時卻又是不由分說的"境外人士",並非"中國公民"。

只能說自己帶著帳篷睡袋,以及不畏苦難的精神出發了,大不了找個角落搭個帳篷…
雖然那時對中國的治安也不是那麼確定,然而想著總有涉外賓館,總有願意承擔風險的小旅館。

所謂時到時擔當,總也糊裡糊塗闖過了這趟旅程。


漳州

離開廈門第一站是漳州,方向符合,且漳州這個地名很吸引我。
因為漳泉械鬥這四個字似乎在台灣發展史上被記上了一筆。

城市本身沒有給我留下太多印象,或者大陸的城市有特色的也並不是那麼多。
但它是我第一個獨自探索的中國城市。

在雨中抵達漳州,將單車扛上隱藏在社區當中的一個五樓公寓,是一家青年旅社,高德地圖搜到的。青旅主人也不過二十五六歲,說在大陸的台塑工廠工作過,後來回鄉租下這個公寓來經營青年旅社。

旅社也就是一個公寓,進門就是客廳,電視,瓜子,抽菸,檳榔是客廳的社交氛圍。
房間裡幾個上下舖的床,問青旅主人住宿費用,感覺是一個可商量的數字,想來這不是那麼正規經營,也沒問我任何身分證件,也好,省事。

趁著雨停在漳州晃晃,市中心一個開漳聖王的廟,才突然意識到台灣的開漳聖王就是漳州的漳;廟門口貼著一張圖,圖示著台灣各地的開漳聖王的祖廟就在這裡。覺得說不上來的有點不是味道,同時也看見兩岸之間的千絲萬縷,想來幾百年前遷台的漳州人門就把家鄉的守護神給帶上了吧。

想起這趟旅途在甘肅武威因為在一個大專院校分享旅程,收到一本學校送的筆記本,裡頭一句話是: "千絲萬縷兩岸情",覺得這千絲萬縷當真不假。

街道轉轉不期然轉進一條老街,赫然發現有著台灣路,香港路,我發現來自台灣的我,總是找到跟台灣有著隱約相連的蛛絲馬跡。不管是一國兩制還是一邊一國,兩岸的牽連像是一個神祕的寶箱,似乎總能挖掘出有趣的事情。

跟路上水果攤閒聊,說著一兩年前這裡還是稻田,而城市開發開路蓋樓,景觀已經大大不同。
也是大陸快速發展變化的一個見證吧。

你哪兒的?

這是我在中國獨自旅行的第一天,第一個城市,也突破了心魔不再迴避自己身為台灣人這回事。

才發現自己下意識中對大陸的心態一直還停留在老兵返鄉探親的年代,像是千島湖事件,總想像大陸人們都貪婪無德,想像中兩岸還有著劇烈貧富差距,像是八千里路雲和月年代的中國採訪,感覺整個中國都是腳踏車的國度。即便也清楚認知到中國崛起從台幹變陸幹與一帶一路向世界問鼎的氣勢,但沒有真的走過經過,還覺得中國停留在三五十年前。----儘管在旅程中還是有些地方給我這樣的感覺。

整體而言,人們基本上是友善的,也就是平民百姓們的市井生活。

人們總是喜歡對不認識的旅人問:" 你哪兒的?"

一開始睜眼說瞎話的扯謊說自己廈門來的,但接下來的廈門對話我只能支吾以對,而且對自己的懷疑與戒心也心中有愧。既然藏不住的台灣口音很可能早已背叛了自己,耳朵尖的夥伴可能早就猜出來,不如坦然吧,才發現當地夥伴對台灣的好奇。

台灣是一個對大陸夥伴糢糊又具體的存在,跟當地人幾句寒暄,他們總有個親朋好友可以牽到台灣,也許是姐姐嫁到台灣去,也許自己曾在台灣工廠工作,也許叔伯在1949隨國軍撤退到台灣去了。對這個同文同種又過著不一樣制度生活的地方,至少知道課本裏頭就敘述著阿里山跟日月潭的寶島台灣,又大陸新聞也有邀請台灣名嘴的新聞節目,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跟自己曾經無保留的相信中國疆域是秋海棠一樣。

於是圍繞著台灣就有足夠多的想像可以聊上兩句。

總之,我來自台灣,我是客家人,請多多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