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chapt 2 遠方的家鄉 (1) 2015 04 17

DSC_0020

照片是廈門一景,也是幾乎所有大陸城市的縮影,豪華大廈嶄新建築的旁邊就是陳舊又有歷史痕跡的市井生活。總是覺得可惜,那些生活的痕跡被推倒重建之後甚麼都看不到了,但是也覺得在台灣不難同理這種喜新厭舊的心態,儘管近年來重視文化的聲音漸漸進入主流。

台灣的古蹟會自焚,因為房地產商要賺錢,因為政府不想出錢維護古蹟。
中國的老房子期待被拆遷,因為拆遷之後可以換來一筆錢,也許還可以加上幾層公寓。
每個地方自有它的遊戲規則,於是就有不同的玩法。

****

從金門搭乘著工人先鋒號前往廈門,在船上點著之前主管貞諭給我的人民幣紅包,是一份溫情。
跟培竹陸續推著單車下車,辦了落地簽證(2017年七月後不需簽證)進入了大陸,效期三個月。

穿過碼頭有點嘈雜的人聲,找到碼頭往市區的出口,開始我的中國世界之旅。
第一站試著找到廈門的老長官,權哥。

寬寬的馬路,一個方向不只四線道是一個驚嚇,焦躁的車行節奏加上自己不熟悉的燈號,這是中國的初體驗。Google map沒有懸念的沒有作用,於是跟商店買了一張五元人民幣的廈門地圖,試著辨識自己的東西南北。目前為止,交通狀況,都市景觀,簡體字的環境,不熟悉的字詞,廣告標語,我知道我到了一個不同的國度,而自己像是一個進城的土包子一樣,帶著好奇與茫然。

繞過大半個廈門,終於跟權哥以及廈門的夥伴會合,簡單小敘之後就去開戶辦手機,搞定中國生活的必備。

關於中國的後進者優勢在網路上看過,覺得頗值得玩味。
直接連結手機的電子金融 Fintech 操作,無存摺的服務。
室內固接電話還不普及,但是手機已經普及。
道路建設還不完整,可是光纖服務已經到戶。

對第一次深入中國的我而言,感到嘖嘖稱奇。
軟體建設需要時間,硬體建設可以快速跟上,不是新發現。
然而那個跟上急起直追的能量,是看得到的。

****

DSC_0015

DSC_0014

DSC_0021

DSC_0017

權哥帶著我們單車從後山的芙蓉隧道進入廈門大學,理論上必須是廈大的學生才能使用這個隧道。而我們的通關密語就是閩南語,兩句閩南語打招呼,警衛就擺擺手讓我門進去了。

隧道兩側白色的牆壁上是學生的壁畫創作,也許是科系也許是社團,一路過去也是很熱鬧豐富,有幾張有提到台灣,讓我對中國的言論自由有一個不同面向的認識,至少沒有我本來想像的那麼拘束,我想那時我的畫面還停留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

然而這創作能量還是相當大的。

****

(修改自: 與廈大同學的互動)

老長官在廈門,安排一場跟廈門大學的同學互動。

體驗教育,五年來的操練沉浮,也在某種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三階段當中。
從一無所知開始的重複操練,從漸漸掌握到漸漸困惑,關於自己扮演的腳色。
是課程元素的本身吸引人?像是登山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影響?
是參與夥伴的互動吸引人?像是對的人聚在一起自然會有火花?

是設計者,是帶領者,是催化劑,是權威,是裁判,是老師...
儘管失去自己的座標,但還是認真的在這場因緣際會中跟廈大同學互動。

一個撲克牌排序的挑戰,在廈大學子的身上也許看到中國學子的風格。

1. 大膽說,不客氣。

2. 行動是驗證真理的唯一辦法。

三十幾位參與者,每個人隨機拿到一張撲克牌,可以怎麼最快排序完成?

遊戲是趣味的,參與者是認真的,從零星幾個想法的提出,看著兩三個意見領袖你一言我一語的,幾乎像是要開始吵架一般的武鬥大會,爭執著誰的想法做法比較適合。感覺到一種追求的火藥味。

在溫良恭儉讓的台灣,或許多了點溫潤跟客氣。
想像中,這時候會把鋒頭比較健的同學推出來,而這被迫擔任腳色的同學,會努力徵詢同學看法與確認,然後尋求老師的看法。

然而,廈大學子的團體氣氛,沉默的人們並非沒有參與,當意見領袖有初步結論,付諸實踐的時候,感覺眾人馬上就被調動起來,開始行動,讓身為課程帶領者的我有些跟不上節奏。

有質疑,趕快說。
沒有說出來,就服從。

相較之下,自己覺得台灣的溝通比較關心和諧,而中國的溝通比較側重快速解決問題。
再對比大陸微信群裡頭說話的氣勢感,跟台灣Line 群組說話的小心感,我彷彿捕捉到一些特徵。

與妻子在香港公證結婚前往廣州訪友,過海關的時候一個遲疑,被一團人插隊到我前頭去。
妻子捍衛了我排隊的位置,並且對我說:”在中國要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不然會被別人吃掉的!”

這是變動中的中國。

****
(修改自: 廈門-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人在廈門,

第一個衝擊,是一場傍晚的車友分享會,要說著我的雄心壯志。
有點心虛,因為現在只是萬丈旅程的第一步,甚至還沒有出發。
有點心驚,因為台灣跟中國的巧妙關係,自己還不知道怎麼拿捏之間的距離。

在場的廈門車友們似乎是了然於胸的,而我則是在擔心著,說錯話會不會被轟出去?或是群情激憤的把我給反綁遊街示眾?

有些想像,是深植於心的。

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短影片介紹中國,街上滿滿的自行車,是來往於加工廠的工人們。
或者是千島湖事件,殺人越貨的畫面;或是前不久的反日本的群眾示威,或是禁忌不能談的天安門,或更久以前的文革年代。在閱讀中,看到多少不想跟著政府旋律說話的文化人媒體人,面對國家機器的傾軋。

即便一些機會下跟大陸來台灣的夥伴有所接觸,但還是難免擔心。

看著人員陸續帶著單車坐定位,在咖啡店外頭清幽的一小片地方,到了我要上場的時候了。

開場白的第一句: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底下的夥伴帶著笑意的更正了我:"阿阿,是回到了中國,或是到了大陸,台灣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嘛。"

基於旅程是為了認識在地而不是來彰顯自己,幾分緊張跟小心,於是從善如流的回說:"是是是,是到了大陸。"

很努力說著台灣的歷史悲哀,說著自己對中國的單薄認知,對世界更有限的認識,尤其是以一些中國禁書為出發點,討論中國近代歷史的種種,眾人似乎只能靜默,唯一的回應是:”我們這裡看不到那些書”。

說著這些議題,心中不禁也不安,但我想足夠的謙虛,表示自己所知所見的有限,那麼這些不確定性的話語,也就比較能夠被接納吧。

爾後的旅程,才更摸清楚了民間普遍對台灣的心情感受,基於政治宣傳或理史教育種種理由,或是對台灣的嚮往,情感上是把台灣人民真的當作遠方的親友,而聽到台灣人民的拒絕與抵抗,像是熱屁股對冷板凳一般的不是滋味。

政府有政府的算盤,媒體有媒體的敘說,人民大抵而言是單純的,說被洗腦了也好,聽到台灣來的夥伴,基本上像是貴客遠來一般。這是這一趟下來的心情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